“女儿,吃过晚饭没有啊?”10月12日晚7时许,周丹父亲的一通电话,联通了四川、新疆两地。
自2018年通过我市的教育援疆温暖工程项目主动请缨到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以来,周丹已经在这片边疆热土上从事教学工作6年。从实习到正式入职,再到如今定居新和县,一路走来,她将巴蜀情播撒在天山脚下,绽放出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十载坚持圆梦大漠天山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源于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那个夜晚。瘫痪的交通让周丹有家难回,寒冷的夜里,是她的小学班主任老师不顾自身安危,回到家中为同学们取来御寒衣物……那一刻,一颗理想的种子在她的心间悄然发芽——成为一名像班主任老师一样的人民教师。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周丹坚持10年,用实际行动铺就了一条通往理想的道路。
2015年高考结束后,周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学专业。在校期间,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实习活动,将理论结合实际,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去不断积累经验。此外,周丹还参加了教师培训课程,提升教学技能,系统全面地学习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知识,为她后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2018年临近毕业时,周丹偶然得知“巴蜀儿女进天山‘五年千人计划’教育援疆”温暖工程项目正在我市实施,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后,她最终决定: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践行自己的理想和人民教师的信仰。同年9月,周丹正式入职新和县第二小学,成为川北幼专赴疆工作队伍中的一员。
“我深知,从我踏上新疆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我的命运已经和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紧紧绑在一起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赴疆的初心和使命。”
三尺讲台守护千百学子
然而事情的进展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远离家人亲情缺失、新环境的不适应、新工作带来的挑战……每一步都考验着周丹的决心。其中最令她困扰的,是语言上的差异。
“2018年刚到新和县时要先去县教科局报到,当时我向当地人问路,结果当地不少居民都不会讲普通话,这让我感到交流很困难。”回忆起初入新和县时的场景,周丹记忆犹新。
然而经过几年的努力,当地的语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自2017年,新和县开始从幼儿园推广学习普通话,并通过“小手拉大手”“我是朗读高手”等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带动父母一起学习普通话。
“现在我和当地居民交流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了。”如今课间时分,孩子们总喜欢围在周老师身边,七嘴八舌地分享他们生活中的趣事。
成果背后,是数年如一日的努力。积极了解融入当地文化习俗、逐户家访摸排学生家庭情况、持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水平……来到新和县的这些年,周丹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她先后获得县级课改展示课优秀奖、素养大赛地区赛一等奖等众多荣誉,2020年被中华职业教育社评为“奋斗之星”,2022年被新和县人民政府评为“模范班主任”……
“奔赴新疆只是起点,如何践行好教师的理想使命才是我一生的课题。”如今的周丹和同为援疆工作者的爱人已经定居新疆,并孕育了一个可爱的孩子。成为母亲的她更加细心地呵护着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幼小心灵,努力为新疆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周丹是我市众多援疆教育工作者的缩影。自2017年以来,我市近700名优秀毕业生赴南疆任教,380人长期定居新疆边远地区,覆盖120余所幼儿园、中小学校,以实际行动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