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广元分公司
点击广元机关党建关注我们
罗仕龙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机关党委书记
学习谷文昌精神的深刻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谷文昌,称赞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是“实事求是的典范”。在谷文昌纪念馆考察时指出:“学习谷文昌同志,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
走进谷文昌纪念馆,凝视着泛黄的老照片、磨损的草帽和布满补丁的衣物,一位共产党员“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鲜活形象跃然眼前。谷文昌精神跨越时空,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新时代奋斗者的前行之路,让我在学习中获得诸多启迪与震撼。
感悟一:“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担当精神
面对东山岛“沙虎无情,风吹沙压,十年九不收”的绝境,谷文昌立下铮铮誓言,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根治风沙。他用14年时间,将荒岛变成绿洲,把“敌伪家属”变为“兵灾家属”,用实际行动打破了“神仙都难治”的宿命。这份“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的担当,不仅是对初心的坚守,更是对使命的践行。在新时代,无论是乡村振兴、生态治理,还是科技创新,都需要这种迎难而上、敢啃硬骨头的魄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感悟二:“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的为民情怀
谷文昌常说:“一个人活着要有伟大理想,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奋斗一辈子。”他把群众的冷暖当作自己的大事,修建海堤、打水井、办夜校,事事都从百姓需求出发。哪怕调任离开东山,仍牵挂着群众的温饱,托人捎去粮票和种子。这种“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一面”的朴素情怀,深刻诠释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反观当下,个别干部存在“重政绩轻民生”的倾向,谷文昌精神犹如一剂良药,提醒我们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
感悟三:“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 的廉洁品格
谷文昌一生清贫,严格要求家属“不许沾公家一点油”。他的女儿想安排工作,他拒绝利用职权。在他离世后,家中仅有8个补丁的手提包、几箱书籍和满墙奖状。这种“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清廉作风,与当前反腐倡廉的要求高度契合。它警示我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守住廉洁底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感悟四:“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长远眼光
谷文昌植树造林时,有人质疑“十年也见不到林”,他却坚定回应:“我们这一代人治不了,下代人接着治!”正是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让他的事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的现象,谷文昌精神为我们提供了镜鉴。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更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谷文昌用一生书写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壮丽篇章。他的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以担当践初心,以实干解民忧,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不平凡的光彩。扁担精神、谷文昌精神和红旗渠精神“三大精神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激励我传承弘扬“两幅标语”“三线建设”精神,围绕广元“1345”发展战略,勇于担当作为,为广元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罗永恒
剑阁县委组织部党建办副主任
以奋斗之姿再造辉煌
从太行山绝壁上凿出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到承载着三千年前商文明密码的殷墟博物馆,安阳这片土地上,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诉说着中华民族矢志奋斗、永不停歇的精神密码。红旗渠畔,30万建设者用十年光阴,在悬崖峭壁间劈开生命水道,用血肉之躯铸就“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丰碑;殷墟博物馆内,后母戊鼎的雄浑、甲骨文的神秘,见证着先民在探索与创造中开辟文明之路。两种精神跨越时空,共同诠释着一个真理:唯有奋斗,方能书写辉煌。
红旗渠精神是当代奋斗的行动指南,殷墟文化则是奋斗精神的历史注脚。红旗渠的开凿,是中国人直面生存困境、敢于改天换地的壮举,展现了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强大力量;殷墟文明的存续,凝结着先民在生产、艺术、文字等领域的智慧探索,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创新基因与进取精神。两者共同证明,无论面对自然挑战还是文明演进,奋斗始终是民族前行的动力源泉,是破解难题、创造奇迹的不二法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需从红旗渠精神与殷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红旗渠建设者“誓把河山重安排”的魄力,直面改革发展中的挑战;以殷商先民开拓创新的勇气,突破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瓶颈。当奋斗精神融入时代血脉,我们既能传承“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文明自信,也能续写“一渠清水润民心”的实干担当。让我们以历史为镜,以奋斗为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当代人的壮丽篇章,以奋斗之姿,再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韩堂轩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机关党委副书记
"三个缘分""三点对标""三心坚守"
这次培训,既是思想的洗礼,更是精神的寻根。作为广元干部队伍的一员,我带着使命而来,现在正满载着收获。在此,我想以"三个缘分""三点对标""三心坚守"为主线,谈谈我的所思所悟。
一、山水相逢情更深,我与林州的三个缘分
有人说,缘分是时光的伏笔,是命运的馈赠。于我而言,林州也是充满缘分的地方。
第一段缘分,始于红旗渠精神的追寻。 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公文写作中经常会引用各种精神,比如“红旗渠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我也不例外,多次引用这些红色基因,但直到有一次查阅资料时,才惊觉这座“人工天河”背后,是林县人民以血肉之躯凿穿太行山的壮举。1500公里长的水渠,81位烈士的生命,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我深刻明白:文字中的“精神”二字,必须用信仰和血汗去丈量。
第二段缘分,结于一篇讲话稿的学习。 今年2月,我关注的一个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稿子,因其谋篇布局严谨、标题新颖契合、用词优美准确,我便下载下来进行了认真研读。而这篇文稿便是林州市委书记关于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争当“四高四争先”县域标杆的讲话稿,从文字中也能感悟到林州干部“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担当。
第三段缘分,成于一次使命的接力。 此次培训是市直机关党委书记和县区工委书记能力提升培训班,按照要求应该由我单位吴建平书记参加,但他因赴江苏考察学习,便将重任交托于我。临行前,他叮嘱我:“林州是‘精神富矿’,要带着问题去,带着答案回。”如今,我满怀感激——正是这三次缘分使然,让我与林州结下不解之缘。
二、对标先进创一流,感悟培训班的"三高"境界
市直机关工委张敏书记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讲到林县人民用血肉之躯对抗自然艰险的壮举,与蜀道开凿的千年史诗遥相呼应,两地虽隔千里,但精神血脉相通。在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时,这种文化共鸣更显强烈——甲骨文中"山""水""人"的古老符号,与红旗渠建设者"劈开太行山"的当代史诗,共同诠释着中华民族"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精神密码。同样,我认为安阳市“四高四争先”的发展要求与广元“五拼五比五争先”的工作目标也是一脉相承,背后都体现了红旗渠精神。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我认为此次培训也以“三高”标准为我们树立了标杆。
一是"高标准"的组织谋划。从红旗渠精神的专题讲座,到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汉字文明溯源,从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的沉浸式教学,到谷文昌事迹纪念馆、扁担精神纪念馆的党性淬炼,课程设计既展现"仓颉造字"的文化创造力,又彰显"重新安排河山"的实践伟力。特别是我们大家在炎炎夏日下重温入党誓词,让我们在汗水中读懂信仰的力量。
二是"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专家授课中,一句"红旗渠不是水利工程,而是民心工程"振聋发聩;文字博物馆讲解员解读"人"字的结构,恰与"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形成古今呼应。我深刻认识到:文字承载精神,精神滋养文字。
三是"高要求"的作风锤炼。本次培训与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相结合,与甲骨文"规矩方圆"的造字智慧相结合,在"令行禁止"的警示中强化纪律意识,在"行胜于言"的实践中锤炼过硬作风。这种"刀刃向内"的严格,正是红旗渠精神的最好传承。
三、精神灯塔照前路,坚守"三心"再出发
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从甲骨文镌刻的文明基因,到红旗渠浇筑的精神丰碑,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回归岗位后,我将以"三心"践行所学:
一是坚守“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 红旗渠的源头,是杨贵书记“宁肯掉肉、不让渠短”的为民情怀。作为党务干部,我将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服务民生中筑牢“红色堡垒”。
二是坚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心。林县人民凿刻太行的钎锤声,与殷商先民刻骨成文的金石音,都是奋斗者的交响。面对改革攻坚,我将发扬甲骨文"刀笔吏"的执着精神,在"娄山关""腊子口"前争当"红旗手"。
三是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从吴祖太烈士紧握的施工图,到《尚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古训,启示我们须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茬接着一茬干。
林州的红旗渠,是镌刻在太行山上的立体史诗;安阳的文字博物馆,是流淌在甲骨上的文明长河。二者共同告诉我们:唯有将精神铸入血脉,让文化浸润心田,方能交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我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将红旗渠精神融入血脉,以“三心”照亮征程,在建设现代化广元的新战场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红旗渠故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