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节这个慎终追远的重要时节,全区7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纪念碑下的思政课”系列主题活动。这场覆盖近万名师生的红色教育实践,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教学、实践性活动,将思政课堂搬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让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沉浸式缅怀:纪念碑前的精神洗礼
在苍松翠柏环绕的烈士陵园,东城实验小学师生整齐列队,面向纪念碑庄严宣誓:“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稚嫩而坚定的童声划破清晨的寂静。花园小学的少先队员手持白菊,以诗歌诵读演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铁骨。在旺苍红军城,大东英才学校的历史教师正告诉学生们:“这支红色童子团是红军史上最年轻的一支正规武装,和你们中的许多人同龄......”学生们触摸着历史的痕迹,眼神中既有震撼更有思考。据不完全统计,全区50余所学校在纪念碑前开展特色缅怀活动,累计创作红色主题手抄报、绘画作品400余件,撰写心得体会3000余篇。
行走的课堂:红色场馆里的实践教学
“这架功勋战机参加过抗美援朝空战,机身上的56颗红星代表它击落击伤敌机的次数。”在两弹城,万达中学的孩子们仰头望着展馆穹顶的巨型战机模型,听着讲解员讲述空战英雄王海的故事。旺苍红军城的青石板路上,北街小学的学生们正进行“重走长征路”体验,背着模拟行军包的少年们,在“飞夺泸定桥”障碍赛中感受当年红军的艰辛。活动期间,约4000名学生深入10余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60余场次。
多元宣讲矩阵: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
“各位观众请看这张泛黄的结婚证,它的主人是红军战士李德生。新婚第三天他就踏上长征路,这张证书成为妻子77年的等待......”在市博物馆,万达实验学校的红领巾讲解员王婉懿正为参观者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全区约30名“红领巾”宣讲员在博物馆、红星公园、烈士陵园承志馆开展义务讲解40余场,与此同时,25所学校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开设的“移动微党(团)课”通过情景再现革命烈士书信,让党史教育更具感染力。
此外,全区各学校还开展300余节“忆清明,缅先烈,思奋进”主题班会,15场“清明以纸作菊,以花传情”、“清明纸鸢绘梦”竹编、手工、绘画作品展活动,组织100余名学生、党员志愿者走进街道、社区开展“平安清明”志愿服务活动,“清明云上新 传承寄相思”系列网上主题活动,在全社会厚植缅怀英烈的深厚情怀,进一步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