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肉牛羊、土鸡等百亿重点产业的东风,朝天区李家镇回乡创业大学生向建建立了广元灰鸡李家镇水观村养殖基地,通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代养鸡苗,并与30余户农户开展合作;
无独有偶,昭化区射箭镇板石村的广元市生源牧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也应运而生,5栋标准化羊舍整齐排列其间,800多只种羊安心“入住”,合作社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周边村民由此获得了就业岗位。
…………
这些鲜活的场景,只是我市肉牛羊和土鸡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2024年,全市出栏肉牛10.07万头、肉羊63.23万只,土鸡出栏3458.2万羽……多个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挂图作战”的硬核举措,更是田间地头的火热实践。
护航机制激活发展动能
4月3日,全市肉牛羊和土鸡产业专班工作推进会议如期召开,如及时雨般为产业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会议现场,县(区)和市级单位相关负责人围桌而坐,现场响起此起彼伏的讨论声。
这种“围炉而坐、畅所欲言”的工作方法已成为一种常态。通过建立“每月一调度、每季一通报”机制,2024年,解决全市肉牛羊和土鸡产业用地、融资等难题15个以上。苍溪县元坝镇四川尚绿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劲松感慨:“以前跑部门磨破嘴,现在干部主动上门,实打实为我们服务。”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市持续深化与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肉牛羊“科技小院”3个,开展各类培训2000余人次。“秸秆不能直接喂牛,要经过青储氨化处理……”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周青平来我市交流期间,常常到农户家中,手把手教农户制作饲料。
土鸡产业同样“火力全开”。“有养殖技术指导,有销售渠道,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在听完土鸡产业工作推进组带来的代养模式宣讲后,朝天区羊木镇东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海霞吃下了“定心丸”。
在这样全方位护航机制的有力推动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种牛场3个、种羊场9个、牛冷配改良站8个,建成5000吨以上秸秆收储中心9个。
项目引领夯实产业基础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的同时,扩大产业规模也很重要。剑阁县与铁骑力士集团合作,实施川陕甘(剑门关)国际优食谷产业链建设项目,建成2条加工能力5000吨/年的精深加工线,开发出剑门九味鸡等熟食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置身于四川剑门优食谷有限公司加工厂,卤香味扑鼻而来。流水线上,一只只“剑门九味鸡”经过滚揉、腌制、真空包装,即将发往全国各地的商超。
2022年底,剑门优食谷购买盘活闲置资产,落地剑门工业园区;2023年,项目一期顺利投产;2024年,铁骑力士集团投资再加码,投资建设川陕甘渝(剑门关)国际优食谷二期项目。
废弃的砖瓦厂变身现代化羊舍、新建的有机肥厂将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四新一盘活”机制成效显著……全链协同效应在相关行业日益凸显,肉牛羊产业形成“牧草种植—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闭环,土鸡产业打通“林下养殖—中央厨房—社区直营”通道。
2024年,我市新开工肉牛羊产业项目27个,计划总投资6.82亿元;新竣工投产项目39个,完成总投资9.69亿元。全年向上争取肉牛羊增量提质、粮改饲发展等项目16个,累计到位中省资金4236万元。
品牌驱动释放产业潜能
“我火不火无所谓,我只要剑门关土鸡火。”近日,剑阁县姚家镇镇长贾敏一则推荐剑门关土鸡的短视频在朋友圈获得广泛关注。网友忍不住感叹:“鸡都开始卷了、视频传到辽宁了……”
据剑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剑门关土鸡是我市取得国家认证的特色区域公用品牌,剑阁县是剑门关土鸡品牌的发源地和主产区。
以特色农产品延伸产业链。剑门关土鸡先后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评选为2018年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畜牧地标品牌,成功创建第二批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选2020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榜。
“结合《2025年投资广元机遇清单》,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朝天区肉牛羊养殖项目和昭化区4000头种牛扩繁场项目,同时深度挖掘广元肉牛羊产业发展核心特征和区域特点、文化内涵等因素。”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争取年内完成肉牛、肉羊区域公共品牌注册,培育创建企业产品品牌5个以上。
此外,将持续推进《广元市肉牛羊产业链“金融链长制”试点方案》,全力做好肉牛羊产业金融服务保障,积极推进肉牛羊和土鸡养殖场确权登记,探索开发“保额=授信额”贷款产品,有效解决养殖户征信融资难题。
如今的广元,正凭借着特色养殖产业的坚实力量,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为传统农牧业注入全新活力。
(梁慧芳)